武夷山竹编是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的传统技艺,2022 年 1 月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起源与早期发展:三千多年前,武夷山是古越族的生活栖息地,当时人们就以竹编作为生产活动之一。南宋时,武夷山乡民用竹子编制牙旗灯、水纹灯、龙门灯、龙鱼灯等。
近代发展: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武夷山吴屯乡成立了竹编合作社。1978 年改革开放后,成立了吴屯竹编工艺厂,产品远销欧美等国。
工艺特点
材料选取:多采用一年生毛竹,其竹材柔韧强、易分层,是制作竹编的优质材料。此外,根据不同作品需求,也会选用其他种类的竹子,如老煤竹等。
制作工序:一般要经过破篾、刮削、磨光等工序,将竹片加工成粗细均匀、表面光滑的篾片。再采用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技法,以及挑、压、破、拼、提花编织等多种工艺针法,运用虚实和明暗变化进行编织。
编织技法:有一百余种编织手法,如平编、斜纹、四角孔等,可编出图案花色变化多样、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各种纹饰。
艺术特色
实用与美观结合:早期的武夷山竹编大多以箩、筐、篮、席、箱、箕畚等生产生活实用器为主,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也通过各种编织技法和图案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后来逐渐出现了元宵花灯、龙灯和走马灯之类娱乐竹编,以及各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传统与现代融合:近代以来,武夷竹编艺人不断探索创新,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古老竹编艺术融入现代元素,创造了 “无规则” 技法,编织出各种吉祥动物、二维码、“天宫 1 号空间站”、福建舰等现代产品,让传统竹编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代表人物:谢宏星是武夷竹编非遗艺术传承人,他 18 岁开始学习竹编技艺,20 多年来,致力于武夷竹编的传承与发展,将武夷竹编申报成省级非遗,其作品先后荣获过国内外 60 多个奖项。
文化价值
文化传承价值:武夷山竹编承载着当地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是古越族文化和武夷山地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通过竹编技艺的代代相传,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元素。
艺术审美价值:其精美的编织工艺、丰富的图案纹饰和独特的造型设计,展现了武夷山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
经济发展价值:竹编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就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竹子种植、加工、销售等,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