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可食用野生菌:牛肝菌科白牛肝菌:又称美味牛肝菌,菌盖扁半球形,光滑、不粘、淡肉色,菌肉白色,有酱香味,可入药。生长于海拔 900 米至 2200 米之间的松栎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缘地带。
黑牛肝菌:菌盖呈半球形,边缘完整光滑,古铜色或黑色,表面光滑,菌管孔较粗,呈褐色。菌肉近白色,厚而坚实,受伤处变为淡紫色或淡黄色。
黄牛肝菌:菌体肥大,边缘幼时内卷,成熟时展开,有脂状感。菌盖表面有很多凸凹不平的痈状突起,成熟后多龟裂,呈土黄色,菌管为浅黄褐色,菌柄呈黄褐色的圆柱形,粗壮,质地硬脆,上端有金黄色小点。

可食用的野生菌-香菇
见手青:菌盖呈半球形,边缘完整光滑、粉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细绒毛,菌管孔密细小,为黄绿色或褐色。菌肉淡黄色、受伤立即变为蓝色。
口蘑科松茸:学名松口蘑,别名大花菌、剥皮菌等,纳西语称 “裕茂萝”。菌盖初为半球形,后展开成伞状,表面干燥、灰褐色或淡黑褐色,菌褶白色,秋季生于红松、落叶松和油松林地,在日本、欧洲享有高声誉,被视为食用菌中的珍宝。
青头菌:主要生长在树林中的草丛中,每年 6-9 月出菇。刚出土时有点像球形,以后逐渐展开呈扁圆形。菌帽质地坚固,呈青绿色和白色混合状,菌肉色白质嫩,香气芬芳。
革菌科干巴菌:又名松毛菌,每年 7-9 月生长在马尾松树下。这种菌没有菌盖和菌褶,簇生如牛牙状,故俗称为牛牙齿菌,刚出土呈黄褐色,老熟时呈黑褐色,肉质坚硬、干燥,含有钙、蛋白质、硫胺素等营养成分,有酷似腌牛肉干的浓郁香味。

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
蚁巢伞属鸡枞菌:是和白蚁共生的菌类,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等物质,吃法众多,可以单料为菜,还能与蔬菜、鱼类及各种山珍海味搭配。
珊瑚菌科扫把菌:种类繁多,以淡红丛枝瑚产量最大,群生于阔叶林、针叶林腐木上或腐殖质上,子实体呈珊瑚状,柄短粗,菌肉白色、粉红色或其他颜色,一般不单独食用,多和各种肉类食品搭配,炒、拌、烩、炖等。
image美食 可食用野生菌扫把菌羊肚菌科羊肚菌:菌盖表面凹凸不平,形状像羊肚,又称羊蘑、羊肚蘑等,是一种世界公认的药食兼用的珍贵菌类,因其营养丰富、肉质脆嫩、风味独特,素有 “素中之荤” 的美称。

牛肝菌(Boletus edulis)
红菇科铜绿菌:菌盖呈扁半球形,后平展,中部稍下凹,表面光滑,绿色至橄榄色、铜绿色,有时具深色条纹。菌肉白色,味道柔和,可食用,通常生长在针叶林或混交林中。
鸡油菌科鸡油菌:也叫黄丝菌、鸡蛋黄菌、黄花菌等,幼体似钉状,成熟后呈浅漏斗状,似鸡油般呈杏黄色,颜色绚丽、香气浓郁、味鲜而脆嫩。
块菌科松露:无根、茎、叶,只有一个棕黑色的子囊果埋于地下,发出异香,囊果呈球形、半球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块菌幼时呈浅黄褐色,成熟后为褐色、红褐色至深褐色,干后暗褐色。

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也称为白蘑菇、洋蘑菇
竹荪科竹荪: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 “草八珍”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