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坡拔烛桥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枫坡村的独特民俗活动,也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枫坡拔烛桥起源于清咸丰八年(1858 年)。当时枫坡村赌博风气盛行,许多青年聚赌不思生产,导致田地荒芜。在外为官的邱某省亲故里,见乡风衰败,便借口村边麒麟山迷雾漫漫为妖作祟,需村人扎色灯相破。村人信以为真,家家扎花灯,形成春节拔烛桥之俗。
活动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举行,为期三天。

拔烛桥

拔烛桥
活动道具
烛桥架:烛桥由多个烛桥架通过木插销连接而成,大的可接八十个、小的也可接五十四个,近百米长。每个架子上安有两个竹筒,内塞棉花,可灌柴油点燃,底座上装有把手可抓可舞。
花灯:由村民自行扎制,各式各样,花灯上通常画有花草、树、鸟或吉祥祝福等图案,在活动中由孩童、姑娘们举着,走在队伍中间。
活动内容与形式
舞灯开道:活动从正月十四晚上开始,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长者率领 “舞灯队” 举行。舞灯队由两名年幼的男童提着吉祥灯在前方开道,长竹竿吊串的高照灯紧随其后,孩童、姑娘们举着各式各样的自扎花灯居中。
扛烛桥游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扛着烛桥游街走巷,队伍浩浩荡荡,每经一户家门,主人便合家相迎,燃放鞭炮焰火。扛烛桥的小伙子在 “呼”“哈” 的呐喊声中,把烛桥舞得像一条火龙,时而飞奔、时而盘旋、时而翻滚。
集中比试:正月十六夜,村民们会集中在晒谷场进行拔烛桥比试输赢,展示各种舞桥的技巧和力量。
焚毁仪式:正月十六拔烛桥结束后,村民们将零散的花灯、败坏风气的赌具和村民认为不祥之物一同投入火中焚毁,以清除邪恶瘴气,求得上苍保佑。
文化价值
文化传承价值:枫坡拔烛桥作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通过代代相传,使古老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社会凝聚价值:该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大家在制作烛桥、花灯以及参与游行等过程中,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邻里感情,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乡村社会。
精神教育价值:活动起源于禁赌,体现了当地村民对良好乡风民俗的追求和对不良行为的抵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村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的美好祈愿,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