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 “改名” 并非指山体名称的变更,而是指 1989 年原福建省崇安县撤县设市,更名为 “武夷山市”。这一行政区划名称的调整被广泛认为是成功的,核心原因在于其精准依托 “武夷山” 这一世界级 IP,实现了城市定位、资源利用与发展能级的全面跃升。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借势 IP,突破地域知名度瓶颈
原崇安县的局限:崇安县作为传统农业县,历史上以茶叶、林业为主要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较低,缺乏独特的品牌标识,难以吸引外部关注。
武夷山的世界级影响力:武夷山是中国首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1999 年入选),拥有独特的丹霞地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朱子理学、古越族文化、茶文化等),是国内外公认的 “生态与文化标杆”。
改名的直接效果:将城市名称与 “武夷山” 绑定后,城市天然获得了这一 IP 的 “流量红利”。外界提到武夷山时,不仅会联想到景区,更会直接关联到城市,大幅降低了城市宣传的成本,快速提升了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
二、激活旅游经济,带动产业升级
从 “资源沉睡” 到 “价值变现”:改名前,武夷山景区的旅游价值未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崇安县的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改名后,城市定位明确为 “以旅游业为核心”,通过整合景区资源,推动旅游配套设施(酒店、交通、餐饮、文创等)快速发展。
数据印证成效:据统计,武夷山市成立后,旅游接待人数从 1989 年的不足百万人次,增长至 2019 年的近千万人次(疫情前峰值),旅游总收入占全市 GDP 的比重长期保持在 40% 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产业链延伸:旅游业的繁荣还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升级,如 “武夷岩茶” 借助旅游渠道扩大影响力,从地方特产升级为全国知名品牌,年产值突破百亿元;生态农业、康养产业等也因 “武夷山” 的品牌背书快速发展。

武夷山
三、整合资源,实现 “景城共生”
打破行政壁垒:改名前,景区管理与地方行政分属不同体系,资源协调难度大。武夷山市成立后,城市规划与景区保护、开发形成统一思路,例如通过 “景城一体” 规划,将城区建设与景区生态保护结合,避免了盲目开发对自然遗产的破坏。
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依托 “武夷山” 的文化 IP,武夷山市系统梳理朱子理学、大红袍制作技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汉城遗址等资源,打造了 “印象大红袍” 实景演出、五夫镇朱子文化园等文旅项目,实现了 “自然景观 + 文化体验” 的融合,提升了旅游附加值。
四、提升城市竞争力,获得政策红利
政策倾斜的 “敲门砖”:作为以 “武夷山” 命名的城市,其发展直接关联到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因此更容易获得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例如,武夷山市先后被列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在生态补偿、旅游专项资金等方面获得优先扶持。
区域协作的优势:凭借 “武夷山” 的品牌影响力,武夷山市成为闽北地区的旅游枢纽,与周边城市(如南平、上饶、衢州)形成 “大武夷旅游圈”,进一步放大了区域经济效应。
五、对比同类案例,凸显 “成功” 的独特性
国内不少城市曾尝试通过改名推动发展(如安徽徽州改黄山市、四川灌县改都江堰市),但部分案例伴随争议(如徽州改名后文化认同感削弱)。而武夷山市的改名之所以被认可,关键在于:
IP 与城市的高度契合:武夷山景区主体位于武夷山市境内,城市与 IP 的地理关联紧密,不存在 “名不副实” 的问题;
文化传承的延续性:“武夷山” 本身涵盖了当地的自然与文化内涵,改名并未割裂历史(崇安作为古县名的文化记忆通过其他形式保留);
发展与保护的平衡:依托 IP 发展的同时,武夷山市始终将世界遗产保护放在首位,避免了 “过度商业化” 对生态与文化的破坏。
综上,武夷山市的改名并非简单的 “名称替换”,而是一次精准的 “品牌战略升级”—— 通过绑定世界级 IP,实现了知名度、产业能级、资源整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兼顾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因此被视为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