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焖子
历史渊源:据传说,定州焖子形成于宋代,为大文豪苏东坡所创。苏东坡在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 年)十月到定州任知州,当时当地灾情严重,他为让灾民都能吃到肉,想出用肉汤放少许碎肉,再放进当地棱子面(荞麦面)熬制成块状,然后切块分给灾民的办法,这种食物后来被称为 “焖子”。清代末年,定州南城里南大街的毛家大院制作定州焖子最为著名,后经学徒 “张哑巴” 传承至国营肉联厂。
制作工艺

定州焖子
选料:以瘦猪肉、红薯淀粉为主料,配以香辛料、香油、水、味精等辅料。红薯淀粉需选择优质纯红薯粉,这样做出来的焖子才会紧密、有嚼劲。
加工:先把鲜肉绞制成红枣大小的块状,放入容器中,然后放入一定比例的红薯淀粉,倒入天然香辛料佐料、水、香油、味精等,搅拌均匀使其呈现糊状。
灌装:将调好的糊状物用手抓入准备好的纯棉布袋中,布袋大概 10 厘米粗细,40 厘米长短,填满后用细绳扎紧袋口,以防滑脱。
蒸煮:把填好的焖子袋一起放入烧开的沸水中,锅底要放置铁箅子,防止糊锅,沸水煮一小时后,微火再煮一小时。本文来自:武夷山特产网 www.chinawys.com
熏制:捞出煮熟的焖子袋放入冷水中,20 分钟后倒出晾干,然后放入熏箱铁架上熏制。熏箱底部放有果木锯末,用火将锯末烧至浓烟时,关好箱门,约 7-8 分钟后取出即可。
风味特点:成品呈圆柱形,略粉红,不肥不腻,红润油亮。其香味独特,粉红色的表皮晶莹剔透,里面红白相间的肉块有隐有现。口感香、糯、弹、滑,肉质酥软,入口即化,加热后食用口味更佳。
食用方式:可以直接切开拿一块吃,也可切成薄片,用姜、蒜凉拌,或用葱花清蒸;还能用于烹饪,如用大蒜爆炒,和白菜、粉条、土豆、豆芽等一起炖着吃,此外,也常被夹在驴肉火烧中,增加口感的丰富度。
文化意义:在定州,焖子既是节日庆典的必备佳肴,也是定州人馈赠亲朋好友、连接四海宾朋的特色礼品,更是一方展示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从老人到小孩,都爱吃焖子,形成了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爱吃焖子” 的饮食文化。
武夷山特产网 www.chinawys.com 合作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