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草,学名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又称鼠曲草、佛耳草、清明菜、棉絮头、软荠等,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东亚地区的菊科草本植物。它因常在清明节前后生长旺盛、被采摘食用而得名,是传统节气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特征识别

清明草-图片采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 外形:
植株低矮,一般高10~3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绒毛,摸起来有绵软的手感。
叶片细长呈匙形,互生,叶面也布满白色茸毛。
春季开黄色或淡黄色小花,聚集成簇,形如小绒球。
2. 生长习性:
常见于田间、山坡、路旁等湿润处,耐寒性强,早春2~4月为生长旺季。
文化意义与食用价值
1. 清明节的时令野菜:
江南地区有清明节用清明草制作青团的习俗。其嫩茎叶捣碎后取汁,与糯米粉混合,制成外皮碧绿软糯、内馅香甜(如豆沙、芝麻)或咸鲜(如笋丁、肉末)的“清明粿”或“青团”,象征春天的气息。
2. 独特风味与功效:
口感清香微甘,带有草本独特的清甜。
中医认为其性平,有止咳化痰、祛风湿、降血压等功效,民间常用其嫩叶煮水或入药膳。
其他用途
药用:全草可入药,用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痛等。
染料:传统中作为天然绿色染料使用。
生态价值:早春蜜源植物,为蜜蜂提供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