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竹刻是福建武夷山地区的传统雕刻艺术,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竹刻始于西汉,在明朝迎来繁荣鼎盛,历史底蕴深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张栋华参与武夷碑林征稿工作,书法、碑刻的学习工作经历,为武夷竹刻艺术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武夷山竹刻
艺术特色
题材丰富:以武夷山水、摩崖石刻、朱子理学、茶文化等地域文化内容为题材,如《九曲棹歌》《武夷奇胜图》等作品,既展现了武夷山的自然风光,又体现了当地的人文底蕴。
技法多样:雕刻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高浮雕等,浅刻、浅浮雕同时并用。竹刻作品融中国传统书、画、印、刻于一体,风格独具。
形式多样:有长卷、横幅、扇面、笔筒、臂搁、尺牍、根雕等多种形式,气势恢宏的长卷、意趣盎然的扇面、古拙质朴的对联、精致风雅的臂搁、憨态可掬的竹根雕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制作工艺
选材:材料通常取自深山老林四至五年之竹,入冬砍伐,此时竹子的质地更为坚韧,不易开裂变形。
前期处理:经防蛀防裂、整形阴干、打磨抛光等工序,使竹子表面光滑平整,为后续的雕刻做好准备。
雕刻创作:艺人根据设计好的图案或文字,用刻刀在竹材上进行雕刻,通过不同的刀法和线条表现出作品的神韵和意境。
后期处理:雕刻完成后,再进行浸漆上蜡等工序,既能保护竹刻作品,又能使其呈现出温润的光泽,增添艺术美感。
代表人物及作品
张栋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武夷竹刻非遗传承人,他的作品在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入选第四至第八届全国刻字艺术展,连续五届斩获中国竹文化节中国竹业博览会金奖。如《清明上河图》《武夷奇胜图》《朱熹四季诗》等,曾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百花奖、争艳杯等专业展览赛事中获金、银、铜奖百余项。
其他艺人:经张栋华授徒传艺的武夷竹刻技艺传承者已达五十余人,他们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竹刻作品,为武夷竹刻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价值与意义
文化价值:武夷竹刻承载着武夷山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研究当地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价值: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
经济价值:作为一种特色文化产品,武夷竹刻在旅游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