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边糊又称锅边糊、鼎边垂,是福建省特色著名佳点、风味小吃。以下是关于鼎边糊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有说法称,古时有一家主妇磨了米浆准备蒸九重粿,临时来了客人,家里煮的饭不够吃,主妇灵机一动,在烧着菜的锅边绕烙米浆,既做菜又当饭,客人吃得甚满意,赞扬一番,不久这种吃法在福州传开,各家争相仿效,时久成俗。
与戚继光抗倭相关: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一次戚家军打胜仗回到福州南郊休息,百姓准备开庆功宴,突然又有倭寇来袭,戚家军紧急集合迎战,这时一个叫 “下渡伯” 的老者出主意,将大米磨成浆,把芹菜、肉丝、蚬子、虾米等倒入高汤,涮米浆于锅边,很快做出了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此后鼎边糊就在福州流传下来。

鼎边糊
制作特点
原料选择:主要原料为大米,需用清水浸泡,一般浸泡 2 小时左右,洗净捞起后加清水磨成浓浆。还会用到虾糠、猪骨头、紫菜、虾干、蛏干、瘦肉、蚬子等食材来制作汤料,以及芹菜、葱、蒜、黑木耳、香菇等作为辅料。
制作工艺:大锅内加清水烧至七成热时,在锅的内边抹匀一圈花生油,舀米浆沿锅边浇一圈,将锅盖严,闷片刻后揭盖,见锅边的米浆烙熟起卷时,用锅铲将米浆铲入锅内,锅内再加水,依此法分数次将米浆绕浇完毕,最后放入虾糠、虾油、蚬子和其他辅料一起煮熟,调准口味。
口味特点:刚出锅的鼎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福州的鼎边糊以蚬子汁为汤,鲜味十足;漳州的鼎边糊用红油卤汤,搭配蚵仔、虾仁等食材,味道浓郁,Q 弹嫩滑。
文化意义
民俗象征:在福州地区,每到中国农历立夏时节,市民与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鼎边糊 “做夏”。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糊,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借以联络感情。
家乡味道:对于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建人来说,鼎边糊是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一听见 “鼎边糊” 三字,就仿佛亲眼看到了家乡的 “倩影”,它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