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燕又称扁肉燕、肉包肉等,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闽菜系 – 福州菜。以下是关于肉燕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文献记载:据刘立身的《闽菜史谈》记载,肉燕是清同治年间,商人王世统将闽北 “扁食” 的肉馅制作工艺和蒲城 “扁食” 皮的制作方法结合后研制而成。
民间传说:一说是源自南宋理宗年间,帮厨徐小春误将制作鱼丸听成捣肉丸,将精瘦猪肉敲打成肉泥,林阿荣无奈之下加入薯粉碾压成薄片,切丝入高汤氽熟后上桌,颇受好评,由此有了肉燕的雏形;另一说是明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中的厨师所发明。

肉燕
制作工艺
燕皮制作:选用一年多长成的猪后腿肉,去皮膜及筋骨后,用两三斤重的荔枝木槌不断敲打,用力要均匀有节奏,肉块反复翻转,直至打成胶状肉泥,拌入地瓜粉,再擀成薄如棉纸的燕皮。
馅料制作:将鲜鱼肉、猪腿肉一起剁为肉泥,加入虾干末、荸荠末、骨汤、蛋液等搅拌而成。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其他食材,如香菇、虾仁等,制作出不同口味的肉燕。
包制成型:将肉馅包入燕皮中,捏紧成燕尾形,肉燕便制作完成。
口味特点
外观:形似燕尾,皮薄如棉纸,其色似玉,整体呈春花状。煮熟后,皮呈半透明状,馅料若隐若现。
口感:口感软嫩、脆嫩、糯柔,韧而有劲,味鲜,荤香。咬下后,肉汁在口腔中溢出,唇齿留香。
文化意义
象征寓意:在福建地区,肉燕与鸭蛋一起烹制被称为 “太平燕”,鸭蛋与 “压乱”“压浪” 谐音,寓意太平、平安,福州民间流传着 “吃太平燕,享全家福”“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等俗语。
思乡小吃:肉燕是福建人的思乡小吃,家人希望在外的游子能与燕同归,不论游子身在何处,家中总会寄去一盒 “燕皮”,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相关荣誉
2003 年,肉燕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 “中国名菜”。
2007 年,“福州市同利肉燕老铺” 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 年,肉燕被评为福州十大名小吃。
2022 年,“福州肉燕制作技艺(依海)” 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肉燕入选中国地标美食早茶早餐类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