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卤面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名点,属于闽菜系,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历史渊源:据传,漳州卤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陈元光入闽开漳之时,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漳州府志》中记载,唐总章二年(669 年),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五十八姓子弟兵到闽南平定蛮獠部族之乱,事后朝廷准建漳州郡,北方人吃面的饮食习惯便被带入漳州。这些 “新漳州人” 渐渐以大米为主食,但每逢节日和重大事情,还是会合家吃面,漳州人遇到红白喜事、固定节日打卤面吃的习俗便延续下来。
制作特点面条:选用碱面,在面条和面的过程中加入 “大树碱”。这种面条防变酸、耐存放,适合漳州炎热的天气,同时吃起来有韧劲,口感筋道弹牙,比普通面条多一层淡淡碱香。
卤汤:这是品评卤面的关键,漳州的卤汤料足味鲜,一般有鱿鱼干、干贝、猪肉、香菇、虾干、黄花菜等原料。备好原料后,先采用猪骨熬汤,再将多种荤素食材融入锅中熬煮,接着把淀粉加水搅匀后进行勾芡,将打散的蛋液均匀地洒在卤汤中,再加入适量调味品,如味精、白糖、精盐、鱼露等,卤汤便制作完成。
制作方法准备食材:以 2-3 人份为例,准备碱面 300g、猪骨高汤 1.5L、黄花菜 50g、鱿鱼干 30g、五香卷 1 根、干香菇 20g、虾干 20g、前腿肉 100g、鸡蛋 2 个、地瓜粉 50g、清水 100ml,还可根据个人口味准备卤大肠、炸肉、鸭血等漳州传统卤味。
处理食材:将黄花菜提前泡发打结,鱿鱼干泡发后切丝,干香菇泡发切丝,前腿肉切丝后加少许淀粉抓匀备用,五香卷切成薄片。
制作卤汤:热锅下油,将香菇炒香至略缩水有焦边,加入鱿鱼丝、虾干略炒,倒入猪骨高汤烧开,加入肉丝、黄花菜、五香卷等食材煮熟,地瓜粉加清水调成水淀粉,分多次倒入锅中勾芡,边倒边搅拌,使汤汁浓稠度适中,最后将打散的蛋液均匀地洒在卤汤中,搅拌均匀,加入适量调味品调味。
煮面与装盘:另起锅烧开水,放入碱面煮熟,捞出沥干水分放入碗中,加入烫熟的豆芽、韭菜等蔬菜,浇上煮好的卤汤,撒上炸蒜丁、香菜碎、白胡椒粉等佐料即可。
文化意义民俗象征:在漳州,端午节、婚嫁、寿宴、乔迁、“白事” 等场合,都有打卤面招待亲朋的习俗,卤面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情感和愿望,是对全家幸福长寿的祈求,也是团圆的喜悦,乡情的抒发。
饮食文化代表:2018 年,漳州卤面制作技艺入选漳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堪称漳州小吃之冠,是漳州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也让漳州卤面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对外传播:漳州卤面享誉台湾、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台湾地区多叫 “肉羹面”,马来西亚叫 “漳州面”,菲律宾叫 “唐山面”,随着 “海上丝绸之路” 走出了国门,成为传播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