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鱼丸是福建福州地区的传统地方名菜,属于闽菜系,有着 “福丸” 之称,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起源传说:一种说法是鱼丸最早出现于秦朝江浙一带,秦始皇云游江南到福州,因嫌鱼肉刺多,厨子便将鱼肉剔骨剁成稀泥,包上猪肉馅制成丸子,深得秦始皇欢心,后流传开来。
发展历程:福州鱼丸孕育、雏形、定型都与福建的海洋文明息息相关。明代郑和下西洋带去福州鱼类食品及制作技艺,1593 年陈振龙引进番薯,其淀粉为鱼丸成型奠定基础。明清之间,以番薯淀粉为原料的福州鱼丸在连江等沿海出现,清末福州菜中已有 “七星鱼丸” 之名,民国时期,福州城的鱼丸店、鱼丸摊不下百家。

福州鱼丸
制作工艺
选料:外皮通常精选肉质厚实细嫩、洁白刺少的海鱼或淡水鱼,如鳗鱼、马鲛鱼、小鲨鱼等;内馅一般选用肥瘦相间的猪前腿肉,也可辅以虾干、酱油等调制成爆汁肉芯。
捶打鱼茸:将选好的鱼剔骨后,用木槌等工具反复捶打鱼肉,使鱼刺与筋膜被震碎,鱼肉纤维逐渐松散,直至成为洁白晶亮的鱼茸。捶打过程需精准把控力度,过轻则鱼糜粗糙,过重则鱼肉成泥,失去韧性。
调制鱼浆:在捶打好的鱼茸中加入盐水反复揉搓,直至形成胶质,再拌入番薯粉,搅拌均匀,使鱼糜具有弹性,成为 Q 弹的鱼浆。
包馅成型:采用 “三捏一挤” 的手法,用虎口挤出鱼丸,拇指轻压中心,填入适量馅料,再迅速封口,确保每颗鱼丸重量及馅料占比合适,形成 “七星伴月” 之态。
煮制:将清水或高汤煮开后,加入鱼丸,用小火煮至鱼丸变大浮起即可捞出。
风味特点
口感丰富:福州鱼丸具有独特的 “外弹内嫩” 口感,外皮 Q 弹爽滑,富有弹性,像乒乓球似的;内馅鲜嫩多汁,咬开后汤汁迸溅,肉香四溢。
味道鲜美:有着 “有鱼香而不见鱼腥” 的美誉,鱼丸本身味道鲜美,再加上精心调制的馅料和煮制的高汤,汤汁荤香不腻,鲜香味美。

福州鱼丸
文化意义
象征意义:于福州人而言,鱼丸象征团团圆圆,寄托着福州人美好的祈愿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逢年过节、喜宴酒席等场合都是不可缺的一道必上菜。
地域文化名片:福州是 “中国鱼丸之都”,福州鱼丸是闽都文化、闽菜文化、福文化、“海上福州” 的一张名片,凝结着福州人开拓进取、创新创造、团结友善、包容开放的精神。
知名品牌
永和鱼丸:创建于 1934 年,是福州现存最老的鱼丸品牌之一,位于三坊七巷等地,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鱼丸具有洁白、松软、清香、味美的特色。
秋官郞鱼丸:源自连江浦口,创建于 1927 年,现位于上下杭等地,具有 “弹、滑、脆、爽” 等口感,其制作技艺是县级非遗项目。
海欣鱼丸:发源于连江浦口,中华老字号,创建于 1903 年,曾以选料精细、鱼香芬馥、汤汁饱满、食之爽脆而闻名乡里。
大福星鱼丸:位于南后街等地,中华老字号,弹力十足、满嘴鲜香,有着 “不吃大福星鱼丸,枉到三坊七巷玩” 的美誉,其制作技艺是区级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