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吐蜜又称豆馅烧饼,是京津一带的传统小吃,也是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之一。以下是关于蛤蟆吐蜜的详细介绍:名称由来:在烤制过程中,豆馅受热膨胀,从烧饼边上的自然开口处吐出,挂在烧饼边上定型,形似蛤蟆蹲坐且张嘴吐出豆馅,犹如蜜一般,故而得名 “蛤蟆吐蜜”。武夷山特产网 www.chinawys.com
历史渊源:据传,明朝燕王朱棣发动 “靖难之役” 时,随军将士为使军粮便于携带,就在一种用面粉烤制的饼上涂抹羊油脂。有刘姓人家经过几代人尝试,探索出工序多达 26 道的 “蛤蟆吐蜜”,并将之完整地传承下来。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蛤蟆吐蜜
制作特点原料选择:通常选用优质面粉、酵母、白芝麻、豆沙馅等为主要原料。面粉要求筋度适中,以保证烧饼的口感和质地;酵母用于发酵面团,使烧饼更加松软;白芝麻则增添了香味和口感的丰富性;豆沙馅是蛤蟆吐蜜的核心馅料,其品质直接影响到小吃的口味。武夷山特产网 www.chinawys.com
制作工艺:先将酵母粉与面粉混合,倒入温水和成面团,饧 20 分钟。然后将面团揉成长条,分成剂子,每个约 50 克,包入豆馅,收口包紧,轻轻压扁,要将收口处朝外。接着在面坯周围一圈沾水,再沾满芝麻。最后将烤箱预热 200 度,烤至烧饼表面发黄、收口裂开吐出豆馅即可,约 8-10 分钟。
口感风味:蛤蟆吐蜜口感独特,外皮酥脆,因为沾满了芝麻,咬上去香气四溢。而饼皮经过烤制后变得薄而有嚼劲,与内部绵软细腻的豆沙馅形成了鲜明的口感对比。豆沙馅甜度适中,不会过于甜腻,带有浓郁的豆香,与外皮搭配相得益彰,热吃香甜适口,凉吃筋硬爽口。
文化意义地域文化象征:它是京津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反映了京津地区人民对美食的独特追求和创造力。
非遗传承价值:蛤蟆吐蜜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蛤蟆吐蜜第三代传承人刘自起及其儿子一直致力于这门手艺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小吃。
武夷山特产网 www.chinawys.com 合作请与 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