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角怪(崇安髭蟾)简介
武夷山角怪,学名崇安髭蟾(Vibrissaphora liui),是中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仅分布于福建武夷山及周边海拔800-1200米的高山溪流区域。其特点如下:
1. 形态特征

武夷山角怪
奇特外貌:头部扁平,体长68-90毫米,背部棕褐色带黑斑,唇缘镶红色,雄蟾上唇生有1-6枚黑色锥状角质刺(雌性为橘红点),故称“角怪”。
特殊眼睛:瞳孔纵置似猫眼,随光线强弱变化;巩膜上半黄绿色、下半蓝紫色,视觉独特。
2. 生态习性
繁殖行为:每年农历十月(立冬前后)进入繁殖期,雄蟾于高山溪流石洞中发出“啊——啊——”的鹅鸣般叫声求偶,此时其他蛙类已冬眠。
发育缓慢:雌蟾产卵约335粒,卵呈环状粘附溪石下,经100天孵化成蝌蚪;蝌蚪需两个冬天才能变态为幼蟾,成活率极低。
3. 生存现状
濒危与保护:因栖息地狭窄、发育周期长及人类活动干扰(如非法捕食蝌蚪),种群稀少,被列为世界级珍稀濒危物种。
研究价值:独特的生活史和形态为两栖动物进化研究提供重要样本,武夷山是其核心保护区。
保护意义:作为中国特有种,崇安髭蟾的存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标志性作用,需加强栖息地管理与盗猎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