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柴头会是福建省武夷山市一项延续百年的传统民间商贸习俗,兼具历史纪念与农耕文化传承的双重意义。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梳理:
一、历史起源
1. 抗税起义说(主流)
清同治五年(1866年),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武夷山(旧称崇安县)农民在首领陈顺光带领下,于农历二月初六凌晨手持扁担、木棍、竹叉冲入县衙,迫使官府免除“竹丝税”“明笋税”“茶叶税”等苛捐杂税。为纪念这场以农具为武器的胜利,民众将每年此日定为“柴头会”。
2. 明末反抗说
另有记载称其源于明末(约400年前),岚谷、吴屯等地农民为反抗土豪压迫,持械进城斗争获胜后形成纪念活动。

武夷山柴头会

武夷山柴头会

武夷山柴头会

武夷山柴头会

武夷山柴头会

武夷山柴头会
二、时间与形式
固定会期:每年农历二月初六举办,持续3天(初六至初八)。
活动性质:从纪念性集会演变为大型民间商贸市集,2008年被列为武夷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商贸习俗类)。
三、活动内容与特色
1. 传统交易核心
农耕用具:竹木制品(竹椅、簸箕、蒸笼)、铁器农具、蓑衣斗笠、耕牛等。
山野特产:中草药(如“轰轰虽/凤凰蛋”、黄精、七叶一枝花)、药膳山珍(石橄榄、虎尾轮)及茶苗、花卉苗木。
2. 现代扩展商品
融入时尚服饰、小家电、手工艺品等,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市集风貌。
3. 技艺展示
匠人现场制作榫卯木椅、竹编茶篓等,展现传统手工艺活力。
四、空间分布
市集依功能分区,覆盖城区多个地段:
横街头:中草药及土特产。
西门头/清献大道:名木花卉、苗木。
温岭街:小商品。
崇安大桥环岛:竹木农具、生产工具。
五、社会文化意义
春耕筹备: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采购平台,助力春耕生产。
文化记忆载体:手工艺品与农耕用具唤起乡土情怀,成为“看得见的乡愁”。
旅游新热点:吸引游客体验民俗,如浙江游客专程前来感受传统市集氛围。
结语
武夷山柴头会根植于民众反抗压迫的历史,历经百年演化为兼具实用性与文化象征的农耕盛典。它既维系着武夷山人对土地的眷恋,也在现代语境中延续着生生不息的民间智慧。2025年柴头会(公历3月5日)的盛况,更印证了这一传统在当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