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武夷山特产网
我们一直在努力 网址:www.chinawys.com

武夷山鬼节吃的 “怡子”也被称为 “饴仔” 七月半鬼节

武夷山鬼节吃的 “怡子”,也被称为 “饴仔”,是当地中元节(俗称 “七月半鬼节”)制作的传统粿品,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与传说

历史传承:怡子作为武夷山地区中元节的传统美食,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不衰,是当地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饴子

饴子

传说故事:有一种传说称,钟馗在中元节这天除了四处捉鬼外,还要替凡人为冤屈之魂抚慰。有一新妇,丈夫出门不明不白而死成为门外鬼,丈夫生前喜欢食汤圆,她怕丈夫饿着,在中元节这天做了很多汤圆。由于太思念丈夫,汤圆越转越大,她吃素平时吃咸菜干、豆子之类,做馅时就用豆沙、咸菜干,还把汤圆做成方方正正的,摆在路边,边烧纸边吩咐丈夫。钟馗看了很受感动,将这汤圆取名为 “怡子”,后因是食品也称为 “饴子”。

制作特点

外皮:以武夷山当地稻米为原料,将浸泡后的米磨制成稠米浆,然后取适量米浆压成薄皮作为外皮,蒸制后呈现半透明质地,具有柔韧的口感。

馅料:馅料分为甜、咸两种口味。甜味多使用豆沙、芝麻、豇豆等原料,将豇豆捣烂后拌入适量的豆沙小丸子,或是砂糖搭配黑芝麻等,口感细腻绵密;咸味则采用笋干、香菇、咸菜干、肉丝等山珍调配,突出山野风味,咸鲜适口。

包裹与蒸制:用洗净晒干的芭蕉芋叶将包好馅料的米皮包裹成长方形,经蒸制后叶香渗入米皮,形成独特的清香风味。在蒸制过程中,芭蕉芋叶释放的草本清香,是区别于其他粿品的独特标识。

文化意义

祭祀意义:在武夷山民间,中元节傍晚,人们要给故人点红烛、烧纸钱等进行祭拜,而怡子是祭祀故人的重要供品之一。古时候,农家老百姓包怡子,一部分用于敬奉家中的 “殇鬼”,认为这是给 “殇鬼” 一年一次的美食,希望通过供奉怡子,让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慰藉,同时也祈求他们保佑家人平安。

团聚与分享:如今,虽然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迷信,但中元节前后,不少人还是会亲自烹制怡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制作和品尝怡子,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传承了家族的文化传统。此外,人们也会将怡子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传递节日的祝福和问候,促进了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赞(1) 打赏
版权所有禁止转截!武夷山特产 » 武夷山鬼节吃的 “怡子”也被称为 “饴仔”

武夷山特产 更天然 更实惠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