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武夷山特产网
我们一直在努力 网址:www.chinawys.com

武夷山板栗

Admin阅读(30)

基本概况

产地环境:武夷山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宜板栗生长。特别是建瓯市,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麓,是中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素有 “绿色金库” 之称,为板栗的优质高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渊源:相传明朝末年,武夷山地区就已大面积种植板栗,当时板栗与武夷岩茶一道远销东南亚各国。

武夷山板栗

品种特点

外观形态:武夷山的板栗和毛栗粒大饱满,皮壳油黑发亮,色泽深棕色,十多粒就有一斤,其中大红袍板栗果实个大,壳厚,被誉为 “果皇”。

口感风味:果肉香甜,含糖量高,无论是生吃还是熟吃,都有独特的风味。生吃时,口感清甜脆爽;熟吃时,则香糯可口。

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钾、钙、镁、铁等多种营养成分,还含有胡萝卜素、氨基酸等,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坚果,具有健脾胃、滋养精神等功效。

种植与管理

种植区域:板栗种植多集中在海拔 300-1000 米的山地范围内,这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聚,增加坚果中蛋白质、糖类化合物、淀粉、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含量。

栽培技术:当地果农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栽培技术,包括合理的密植、科学的修剪、适时的施肥等,以保证板栗树的生长和结果。同时,也不断引进和推广现代种植技术,提高板栗的产量和品质。

采收与贮藏:板栗成熟后,采用人工采摘的方式进行采收,以避免果实受损。在贮藏方面,通常会采用冷藏、沙藏等方法,延长板栗的保鲜期,保证市场供应。

市场与销售

国内市场:武夷山板栗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不仅在福建本地畅销,还远销到全国各地。因其优良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尤其在秋季板栗上市季节,成为市场上的热门商品。

国际市场:历史上武夷山板栗就曾远销东南亚各国,如今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武夷山板栗也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一美味的坚果。

武夷山西瓜

Admin阅读(31)

以下是关于武夷山水果西瓜的相关介绍:

种植环境

气候适宜:武夷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有利于西瓜的生长。特别是在西瓜生长的关键时期,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西瓜的光合作用和糖分积累,使得西瓜的口感更加甜美。

土壤肥沃:武夷山地区的土壤类型多样,其中一些土壤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透气性和保水性良好,为西瓜的根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助于西瓜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提高西瓜的品质和产量。

品种特点

口感优良:武夷山产出的西瓜汁多味甜,爽脆可口。这得益于当地昼夜温差较大的气候特点,较大的昼夜温差使得西瓜在夜间能够更好地积累糖分,从而增加了西瓜的甜度。

外观美观:武夷山西瓜通常瓜型圆润饱满,表皮光滑,色泽鲜艳,瓜纹清晰,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种植情况

规模种植:在武夷山周边的一些乡镇,如邵武市卫闽镇等,有不少规模化的西瓜种植基地。这些基地采用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如温室果蔬大棚种植,不仅能够提高西瓜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实现错季种植,延长西瓜的供应期。

特色种植模式:武夷学院附属小学开垦闲置地,打造 “金钥匙” 劳动种植园项目,种植的西瓜不仅供师生品尝,还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

市场销售

本地销售:武夷山本地的西瓜在当地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夏季时,大街小巷的水果店、超市以及临时西瓜销售点都有武夷山本地西瓜出售,方便了市民购买。

旅游带动销售:武夷山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游客们在品尝当地美食的过程中,也会品尝到武夷山的西瓜,这也促进了武夷山西瓜的销售,一些民宿也会将本地西瓜作为特色水果提供给入住的客人。

武夷山紫溪粉

Admin阅读(39)

武夷山紫溪粉

紫溪粉是福建武夷山一带的名点,属于闽菜系,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起源与发展

发源地:紫溪粉虽在武夷山一带盛行,但发源地是江西上饶市铅山县东南部的紫溪乡。这里主产大米,且北部的鹅湖大米质量出色,为制作优质的紫溪粉提供了原料基础。

传入武夷山:1996 年,因道路改迁,往返于武夷山和上饶之间的货车驾驶员吃不到正宗的紫溪粉,于是建议铅山紫溪乡的老陈将紫溪粉生意迁移到武夷山,从此紫溪粉在武夷山落地生根并不断发展壮大。

制作工艺

粉干制作:紫溪粉干的制作工艺独特,过去多为纯手工制作,现在除重要的几道步骤使用人工外,其余部分已用机器代替。选用当地优质大米,经过浸泡、磨浆、蒸制、晾晒等多道工序,制成质地坚韧、不易煮烂的紫溪粉干。

煮粉工艺:将紫溪粉干先用水煮熟,过冷水,再放入已经熬好的汤水里煮上 1 分钟,捞出即可,这样可以使粉干保持弹性。

汤头制作:通常用猪骨、鸡骨等食材长时间熬制,制成香味浓郁的大骨汤,为紫溪粉提供鲜美的底味。

口味特点

口感丰富:紫溪粉口感爽滑筋道,相较于桂林米粉更显柔韧劲道,既有米粉本身的软糯,又有一定的嚼劲,吃起来十分过瘾。

味道浓郁:汤头鲜美醇厚,咸鲜带辣,十分开胃。各种浇头和配菜的加入,如猪肝、瘦肉、小香菇、酸豆角、脆辣萝卜等,进一步丰富了味道,使每一口都充满层次感。

食用方式

汤粉:将煮好的紫溪粉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大骨汤,再搭配各种浇头和配菜,如常见的肉丝、牛腩、鸭肠、猪肝等,一碗热气腾腾、鲜香四溢的汤粉就完成了。

拌粉:把煮好的粉捞出沥干水分,加入酱油、醋、辣椒油、蒜末、葱花等调料,再配上喜欢的浇头,搅拌均匀,做成干拌紫溪粉,口感香辣,别有一番风味。

文化意义

地方特色名片:紫溪粉已成为武夷山的一张特色美食名片,代表着当地的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也让武夷山的美食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

生活气息象征:在武夷山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紫溪粉店铺,它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和情感,体现了当地浓郁的生活气息。

武夷山建兰

Admin阅读(36)

武夷山建兰是指产于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建兰,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基本信息

科属:兰科兰属。

学名:Cymbidium ensifolium (L.) Sw.。

别名:四季兰、八月兰、剑叶兰等。

生长环境

气候:武夷山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建兰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地形地貌:多山地、丘陵,森林覆盖率高,建兰多野生于疏林下、灌丛中、山谷旁或草丛中,海拔 600-1800 米的区域。

土壤:武夷山的土壤多为酸性,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适合建兰的生长。

建兰

形态特征

假鳞茎:卵球形,长 1.5-2.5 厘米,宽 1-1.5 厘米,包藏于叶基之内。

叶片:带形,具有光泽,叶面平展不卷,叶下部直立而细,中部以上弯曲肥大,叶尾微向上翘起匙状,叶姿挺拔刚劲,叶阔质厚呈弓形,形态潇洒飘逸,四季常青。

花葶:直立,从假鳞茎基部发出;总状花序;花苞片最下面 1 枚长可达 1.5-2 厘米。

花朵:常有香气,色泽变化较大,通常为浅黄绿色而具紫斑;萼片狭椭圆形或近狭长圆形;花瓣狭卵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唇瓣近卵形。

主要品种

玉女素:也被称为玉女绣针,叶片细狭纤细,叶尖尖锐,具有半直立叶型。花朵为绿白色净素花,花型端正,外三瓣瓣尖急收尖如明显针尖状。

风兰:是武夷山建兰中较为有名的品种,清代晋江人苏大山在《红兰馆诗抄》中曾有记载。它也是一味中药,可全年采收,主治肺热咳嗽、跌打损伤等。

四季兰:《崇安县新志》载:“四季兰,生武夷山,明蒙慎《游接笋峰记》云‘石栏植兰以万计,叶长如茭花,四季不绝,芬芳触鼻’”。可见其在武夷山的生长繁茂。

素心兰:花被浅黄绿色或绿白色,无紫红色条纹或斑,因其花无杂色而名贵,是建兰中的珍品。

建兰

价值

观赏价值:株丛蓬勃,叶态多姿,叶片终年碧绿,花形多样,色彩丰富,花具浓郁香气,是观赏价值较高的盆栽花卉,适宜在客厅、会议室、宾馆或庭园摆放。

药用价值:建兰的叶可作中药材入药,据《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记载,其具有理气解郁、清利湿热、凉血的作用。

文化价值:兰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底蕴,代表着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等美好品质。武夷山建兰作为兰花中的重要品种,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保护现状

由于生境丧失以及人为大量采集等因素,建兰种群数量和规模急剧减小。2004 年,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收录为易危物种;2013 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收录为濒危物种,同年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Ⅱ;2021 年,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列为二级保护植物。

蛇皮包

Admin阅读(37)

以下是关于蛇皮包的相关介绍:

定义与材质

定义:蛇皮包通常是指以蛇皮为主要原材料制作而成的皮包,包括手提包、单肩包、双肩包、钱包等各种款式。

材质:制作蛇皮包所使用的蛇皮一般来自人工养殖的蛇类,常见的有蟒蛇皮、眼镜蛇皮等。这些蛇皮具有独特的纹理和质感,蟒蛇皮纹理粗大、清晰,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眼镜蛇皮纹理相对细腻,光泽度较好。

蛇皮包

制作工艺

鞣制:刚剥下的蛇皮需要经过鞣制处理,这是一个关键的步骤,能够使蛇皮变得柔软、耐用,同时固定其颜色和纹理,防止腐烂和变形。鞣制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和工艺会影响蛇皮的质量和手感。

裁剪:根据设计好的款式和尺寸,将鞣制好的蛇皮进行裁剪,裁剪时需要注意蛇皮纹理的走向和完整性,以确保制作出的包包美观且结构牢固。

拼接与缝制:将裁剪好的蛇皮 pieces 进行拼接,通常采用精细的手工缝制或机器缝制,确保拼接处牢固、平整。在缝制过程中,还会加入内衬、拉链、扣子等配件,以增强包包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整形与修饰:缝制完成后,对蛇皮包进行整形,使其呈现出设计的形状,然后进行最后的修饰,如打磨边缘、清洁表面、涂抹保养油等,使包包达到最佳的外观效果。

特点

外观独特:蛇皮的纹理自然、独特,每一块蛇皮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花纹,使得蛇皮包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时尚感,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品味和风格。

质感奢华:蛇皮的质地柔软且光滑,触摸起来手感极佳,给人一种奢华、高贵的感觉,是许多追求高品质时尚单品的消费者的青睐之选。

耐用性较好:经过专业鞣制和加工处理的蛇皮包,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抗撕裂性,只要保养得当,可以使用较长时间。

蛇皮包

保养方法

避免刮擦:蛇皮表面相对脆弱,容易被尖锐的物体刮伤,因此在使用和存放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与尖锐物品接触。

防止暴晒: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导致蛇皮褪色、干裂,应将蛇皮包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定期清洁:可以使用专门的皮革清洁剂或温和的肥皂水,用柔软的湿布轻轻擦拭蛇皮包表面,去除灰尘和污渍,然后用干净的湿布擦干。

保持干燥:蛇皮容易受潮发霉,在潮湿的季节或环境中,可在包内放置干燥剂,以吸收潮气,保持包包的干燥。

正确存放:不使用时,应将蛇皮包用防尘袋包好,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挤压和折叠,可在包内填充一些柔软的物品,如纸巾或泡沫,以保持包包的形状。

市场现状与文化意义

市场现状:蛇皮包在时尚市场上一直占据着一定的份额,尤其在高端时尚领域,许多知名品牌都会推出蛇皮包系列产品。随着消费者对环保和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人工养殖蛇皮的使用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同时,一些品牌也在探索使用人造蛇皮来满足市场需求。

文化意义:在一些文化中,蛇被视为神秘、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因此蛇皮包也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被视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尚单品,不仅是实用的配饰,更是一种文化和个性的表达。

武夷山竹编

Admin阅读(38)

武夷山竹编是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的传统技艺,2022 年 1 月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起源与早期发展:三千多年前,武夷山是古越族的生活栖息地,当时人们就以竹编作为生产活动之一。南宋时,武夷山乡民用竹子编制牙旗灯、水纹灯、龙门灯、龙鱼灯等。

近代发展: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武夷山吴屯乡成立了竹编合作社。1978 年改革开放后,成立了吴屯竹编工艺厂,产品远销欧美等国。

工艺特点

材料选取:多采用一年生毛竹,其竹材柔韧强、易分层,是制作竹编的优质材料。此外,根据不同作品需求,也会选用其他种类的竹子,如老煤竹等。

制作工序:一般要经过破篾、刮削、磨光等工序,将竹片加工成粗细均匀、表面光滑的篾片。再采用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技法,以及挑、压、破、拼、提花编织等多种工艺针法,运用虚实和明暗变化进行编织。

编织技法:有一百余种编织手法,如平编、斜纹、四角孔等,可编出图案花色变化多样、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各种纹饰。

艺术特色

实用与美观结合:早期的武夷山竹编大多以箩、筐、篮、席、箱、箕畚等生产生活实用器为主,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也通过各种编织技法和图案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后来逐渐出现了元宵花灯、龙灯和走马灯之类娱乐竹编,以及各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传统与现代融合:近代以来,武夷竹编艺人不断探索创新,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古老竹编艺术融入现代元素,创造了 “无规则” 技法,编织出各种吉祥动物、二维码、“天宫 1 号空间站”、福建舰等现代产品,让传统竹编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代表人物:谢宏星是武夷竹编非遗艺术传承人,他 18 岁开始学习竹编技艺,20 多年来,致力于武夷竹编的传承与发展,将武夷竹编申报成省级非遗,其作品先后荣获过国内外 60 多个奖项。

文化价值

文化传承价值:武夷山竹编承载着当地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是古越族文化和武夷山地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通过竹编技艺的代代相传,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元素。

艺术审美价值:其精美的编织工艺、丰富的图案纹饰和独特的造型设计,展现了武夷山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

经济发展价值:竹编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就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竹子种植、加工、销售等,促进了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

武夷山小光饼

Admin阅读(53)

武夷山小光饼是福建武夷山的传统特色小吃,以下是其相关介绍:

历史渊源:光饼的名称与戚继光入闽抗倭的传说有关,八闽人民为了纪念戚公的丰功伟绩,竞相仿制称之为 “光饼”,相沿成习,成为南平人喜爱的食品。

小光饼  制作特点

原料选择:面粉一般选用中筋面粉,能使饼皮口感适中,既不过于酥脆也不会太硬。肉馅通常会选择新鲜的猪肉,以肋条肉为佳,肥瘦比例适中,这样烤出的光饼才会油香十足且不油腻。

面团处理:师傅们采用代代流传的古法制作,多次、反复拉伸面条,增加了面的韧性,吃起来更筋道,面条需用手工揉,嚼着才更有劲。

烤制方式:将包好馅的饼胚过水后,贴在木炭烘烤的火炉壁四周,烘烤 3 至 5 分钟。炉内温度较高,一般在 280 摄氏度左右,这样才能使饼皮迅速定型并变得酥脆。

风味特色:小光饼有肉馅和腌菜馅等,一般会加入辣椒,饼皮金黄酥脆,薄而脆的口感让人一口咬下 “咔嚓” 作响。肉馅清香,咸辣中透着丝丝鲜香,油香十足的肉馅与酥脆的饼皮相得益彰,吃起来咸、香、辣交织,浓郁的油脂香夹杂着些许炭火香。

制作方法

准备材料:中筋面粉 500 克、酵母 5 克、温水 250 毫升、猪肉 200 克、葱适量、姜适量、蒜适量、盐 5 克、生抽 10 毫升、老抽 5 毫升、料酒 5 毫升、胡椒粉 3 克、食用油适量。

制作面团:将酵母放入温水中搅拌均匀,静置 5 分钟,让酵母充分溶解。把中筋面粉倒入盆中,加入酵母水,搅拌成絮状,再揉成光滑的面团。面团要比馒头、包子面更软,所以水的比例要适当多一点。将揉好的面团放入盆中,盖上保鲜膜,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至两倍大,冬天可采用温水锅中发酵(水浴发酵法),夏天常温发酵即可。

调制馅料:将猪肉洗净,剁成肉馅。葱、姜、蒜切成末备用。把肉馅放入碗中,加入葱姜蒜末、盐、生抽、老抽、料酒、胡椒粉,搅拌均匀,腌制 30 分钟以上,让肉馅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

包馅成型:面团发酵好后,取出放在案板上排气,然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每个小剂子约 40 克左右,盖上保鲜膜静置 10 分钟。取一个小剂子,擀成薄皮,包入 20 克左右的肉馅,像包包子一样将馅料包起来,褶皱面朝下,用手压平,再轻轻拉扯成想要的大小和形状。

烤制光饼:在烤盘上铺上锡纸或油纸,将包好馅的光饼坯放入烤盘,用喷壶给光饼坯喷上一层薄薄的水,使饼皮表面湿润,撒上芝麻,再用筷子在光饼上戳三个洞,防止烤制时鼓起来。将烤箱预热至 180 度,放入光饼坯,上下火中层,温度调至 210 度,烤 20 分钟左右,直到光饼表面金黄酥脆。

传统酸枣糕制作方法

Admin阅读(40)

传统酸枣糕制作方法

材料准备:酸枣 8 斤、白糖 3-5 斤、紫苏叶 2 小把、干辣椒粉 2 两、盐 1 小勺。

制作步骤

清洗与蒸煮:先将酸枣洗干净,可选择蒸或煮的方式处理。煮法是锅中倒入凉水,放入洗净的酸枣,水盖过酸枣粒,大火煮开,至每个酸枣裂开即可;蒸法是隔水蒸,放入蒸锅内大火烧开转中火,蒸煮时间在 30-60 分钟之间,以全部酸枣蒸熟爆裂开缝为标准。

去皮去核:蒸熟后不烫手时开始去皮去核,双手将果肉挤出,剥离果皮,用稍大一点的盆子装好。然后拿擀面棍顺时针搅拌旋转,使果肉与核逐渐脱离,再将果核捡出。

调味:果核全部取出后,按照 1:1 放白糖,喜欢甜口的可以适当增加白糖用量,但不宜过多,以免不易成型。取一小勺食盐一同搅拌,以对冲甜度,使口感更鲜甜。若喜欢辣口和紫苏味道的,还可以增加一些干辣椒粉、干紫苏粉,同时搅拌果肉,量的多少可根据个人口感边尝边加。

准备紫苏:提前准备好干紫苏叶,用手把紫苏搓碎,挑出少数杆子备用。可将紫苏粉直接搅拌到放了糖的酸枣肉中,也可撒在模具盆底,防止脱模时果肉不易分离。

烘烤定型:将调好味道的酸枣肉装入铺有紫苏粉的模具中,摊开,厚度保持一致。提前预热烤箱 200 度,十分钟后,将烤箱调回 70-80 度,放入酸枣烘烤 8 小时后,翻面再继续 70-80 度烤 8 小时。若家中没有烤箱和模具,也可以用纱布或不粘油的布或纸,利用竹簸箕摊平摆放,使用冬季烤火炉循环正反面烘烤脱水气。

脱模与晾晒:用烤箱烘干水汽后,取不粘油的烘培纸张或高温油布垫底,将模具中的果肉倒扣取出,晾晒在烤火炉上烘烤,注意温度和翻面,均匀受热,避免烤得过干。观察脱水及软糯情况,将整块的果肉切片,再晾晒,天气好可在太阳下暴晒,天气不好则继续用烤火炉烘烤,一般 2-3 天即可。

加入红薯的酸枣糕制作方法

材料准备:酸枣 500g、地瓜 100g、白糖 50g。

酸枣糕

制作步骤

清洗与蒸煮:酸枣洗干净后上锅蒸,蒸到皮裂开即可,待凉去皮去核。

混合搅拌:将去皮去核后的酸枣肉加入糖和红心地瓜,搅拌均匀。

晾晒成型:把搅拌好的酸枣泥平铺开,越薄越容易晒干,晒干即可,没有太阳也可用烘干的方式。晒干后会有白色结晶,是析出的糖,不影响食用。

加入香蕉的酸枣糕制作方法

材料准备:高山区野生酸枣 10 斤、白糖 5 斤、香蕉 2 斤。

制作步骤

拣拾与处理:上山拣拾酸枣,将其煮到皮破开一点,趁热剥开,搅拌去核。

调味与搅拌:分别加入白糖和香蕉搅拌均匀,如果不能一步完成,记得放冰箱,以免发酵。

晒干成型:将搅拌好的酸枣泥晒干即可。

中国传统风味禽肉制品-板鸭

Admin阅读(43)

板鸭是中国传统风味禽肉制品,以其皮色金黄、肉质紧实、咸香浓郁的特点深受喜爱,不同地区(如南京、江西、四川)的制作工艺略有差异,但核心流程围绕 “选鸭、预处理、腌制、风干 / 熏制” 展开。以下是通用版家庭 / 传统板鸭制作方法,涵盖关键步骤和技巧:

一、前期准备:选鸭与工具

1. 原料选择(核心影响口感)

鸭的品种:优先选散养麻鸭、樱桃谷鸭或土鸭(体重 1.5-2.5kg 为宜),要求鸭龄 6-8 个月(肉质不柴不嫩,油脂适中),避免选用雏鸭(肉太嫩易散)或老鸭(纤维粗难入味)。

鸭的状态:需选择活鸭现杀(或新鲜冷鲜鸭,避免冷冻鸭,冷冻会破坏肉质纤维,导致口感发柴),杀后需确保 “放血彻底”(避免肉质发红有腥味)。

板鸭

2. 必备工具

处理工具:尖刀、镊子(拔细毛)、清水盆、厨房纸;

腌制工具:大陶缸 / 玻璃盆(避免金属容器,防止腌制时化学反应影响风味)、竹签(固定鸭形)、麻绳(挂鸭风干);

辅助材料:粗盐、香料(根据口味调整)、料酒 / 白酒、糖(可选,中和咸味)。

二、核心步骤:分 4 步制作

第一步:鸭的预处理(去杂去腥,关键!)

初步清理:活鸭宰杀后,先放入 60-70℃热水中烫毛(水温过高会烫破鸭皮,过低拔毛困难),拔净粗毛后,用镊子仔细拔除鸭皮上的细毛、绒毛及残留的毛囊(避免成品有毛腥味);

开膛去内脏:从鸭腹部下方开口(约 5-8cm),取出内脏(心、肝、鸭胗可留用,肠需丢弃或单独处理),注意避免划破鸭油和鸭皮(防止油脂流失,影响皮的金黄度);

清洗去腥:将鸭内腔和外部用清水反复冲洗 3-4 次,重点冲洗腹腔内的血水、脂肪(过多脂肪可剔除,避免成品过于油腻),然后用厨房纸吸干鸭内外的水分;

整形固定:将鸭平放,用刀背轻拍鸭胸,使鸭身舒展,然后将鸭腿弯曲贴近腹腔,鸭翅向后折起贴紧鸭身,用竹签从鸭腿、鸭翅处穿插固定(防止风干时变形,保证成品美观);

焯水去腥(可选,适合怕腥人群):若担心腥味,可将鸭放入冷水锅中,加姜片、葱段、料酒,大火煮沸后煮 1-2 分钟,捞出用冷水冲凉,再吸干水分(焯水后腌制需延长时间,避免肉质过软)。

第二步:腌制(决定咸香风味,分 “干腌” 和 “湿腌”)

腌制是板鸭入味的核心,传统以 “干腌” 为主(适合风干型板鸭),部分地区会用 “湿腌”(适合偏嫩口感),可根据口味选择:

【传统干腌法(推荐,风味更浓郁)】

炒盐制香:按 “每 1kg 鸭用粗盐 50-80g” 的比例,将粗盐放入无油锅中,加入香料(常用:八角 2-3 颗、桂皮 1 小块、香叶 2 片、花椒 20 粒、丁香 3-5 粒),小火翻炒至盐变微黄、香料出香(炒盐能激发盐的咸香,减少生盐味),关火后放凉备用;

分层抹盐:先将鸭身擦干,然后用炒好的盐 + 香料混合物 “均匀抹遍鸭身”:

重点部位:鸭腹腔内(用手将盐填入,确保内腔每处都有盐)、鸭皮表面(尤其是鸭胸、鸭腿等肉质厚的部位,可稍微多抹)、鸭翅根部、鸭脖子(避免遗漏导致局部淡味);

技巧:抹盐后可轻轻按摩鸭身 1-2 分钟,让盐粒轻微渗入肉质,增强入味效果。

加压腌制:将抹好盐的鸭放入陶缸 / 玻璃盆中,鸭腹朝上,在鸭身上压一块 “干净的重物”(如洗干净的石头、装满水的盆),让鸭身充分接触盐料,避免空隙;

腌制时间:根据鸭的大小调整,1.5kg 左右的鸭腌 3-4 天,2kg 以上的鸭腌 5-6 天,期间需 “翻缸 1 次”(第 2 天将鸭翻面,确保上下腌制均匀),腌制环境温度控制在 5-15℃(避免高温导致变质,冬季可室温,夏季需放入冰箱冷藏)。

【湿腌法(适合新手,不易过咸)】

调腌制液:锅中加清水(能没过鸭身的量),按 “每 1000ml 水加 50g 粗盐、20g 料酒、10g 糖、香料包(同干腌)”,大火煮沸后关火,放凉至室温;

浸泡腌制:将预处理好的鸭放入腌制液中,用重物压住(确保鸭完全浸没),冷藏浸泡 4-6 天(每天翻动 1 次),捞出后沥干水分即可进入下一步。

第三步:漂洗去盐(避免过咸,关键技巧)

腌制完成后,鸭身表面和内腔会残留多余盐粒,需彻底漂洗:

将鸭从缸中取出,先抖掉表面的盐粒和香料,然后放入清水中浸泡 2-3 小时(期间换 1-2 次水),浸泡至 “鸭身表面无明显盐霜,用手摸不粘手” 即可;

漂洗后,用厨房纸吸干鸭内外的水分,再用竹签重新固定鸭形(避免风干时变形),最后在鸭腹腔内塞入 1-2 颗八角、1 小块桂皮(增香),用麻绳从鸭脖子处穿绳打结(便于悬挂)。

第四步:风干 / 熏制(决定板鸭的风味类型)

根据地区习惯,板鸭分为 “风干板鸭”(南方主流,如南京板鸭)和 “熏制板鸭”(西南 / 北方,如四川板鸭),流程不同:

【风干板鸭(传统工艺,咸香原味)】

悬挂环境:选择 “通风良好、阴凉干燥、无阳光直射” 的地方(如阳台、屋檐下),将鸭悬挂起来(鸭腹朝下,避免内腔积水),悬挂高度离地面 1.5m 以上(防止沾染灰尘);

风干时间:根据天气调整,冬季(5-10℃,湿度 50%-60%)风干 7-10 天,春季(10-15℃)风干 5-7 天,期间需避免雨天(雨天会导致鸭皮发潮发霉,若遇雨天需移至室内通风处,或用风扇辅助吹干);

判断标准:风干好的板鸭,表皮呈 “金黄或棕黄色,质地紧实有弹性”,用手按压鸭胸,无明显软塌感,提起鸭腿,鸭身不晃动,闻起来有淡淡的咸香(无异味)。

【熏制板鸭(带烟熏香,风味更浓)】

熏制准备:在铁锅中铺一层锡纸,放入 “熏制材料”(常用:松柏枝、橘皮、花生壳、茶叶、红糖,按 1:1:1:0.5:0.5 比例混合,松柏枝增香,红糖上色),锅上架一个蒸架(离熏料 5-8cm,避免鸭皮被烤焦);

熏制过程:将漂洗沥干的鸭放在蒸架上,鸭皮朝下(先熏背面,再熏正面),盖上锅盖,小火加热(保持锅温 80-100℃,避免大火冒烟过浓导致发苦),熏 15-20 分钟后,打开锅盖将鸭翻面,继续熏 10-15 分钟,直至鸭皮呈 “红棕色或深金黄色”,表面有明显烟熏香即可;

二次风干:熏好的板鸭需悬挂在通风处,晾 1-2 天(散去多余烟味,让肉质更紧实),再密封保存。

三、保存与食用方法

1. 保存技巧(延长保质期)

短期保存(1 个月内):将风干 / 熏制好的板鸭用保鲜袋包裹,放入冰箱冷藏层(0-4℃),避免与其他异味食物同放;

长期保存(3-6 个月):用牛皮纸或油纸包裹板鸭(透气防潮),放入密封盒,再加入 1-2 包干燥剂,置于冰箱冷冻层(-18℃以下),食用前提前 12 小时冷藏解冻。

2. 食用方法(去咸 + 提香)

板鸭因腌制过咸,直接烹饪易齁,建议先 “去咸处理”:

提前将板鸭切块(或整只),放入清水中浸泡 2-3 小时(期间换水 2-3 次,根据咸度调整);

浸泡后,可选择 “蒸、炖、炒” 三种做法:

清蒸板鸭(原汁原味):鸭块放入碗中,加姜片、葱段、料酒,上锅蒸 30-40 分钟(肉质软烂即可),搭配米饭或粥食用;

板鸭炖萝卜(解腻):鸭块焯水后,与萝卜块、姜片一同放入砂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 1.5 小时,加盐调味(少量,因鸭本身有咸味);

板鸭炒菜(香口):鸭块蒸熟后撕成丝,与青椒、蒜苗、芹菜等蔬菜同炒,无需额外加盐,突出咸香口感。

四、地域特色板鸭差异参考

不同地区的板鸭风味差异主要在 “香料和工艺”,可根据喜好调整:

地区 核心特点 关键工艺差异
南京板鸭 皮白肉红,咸淡适中 用 “清盐” 腌制(少香料),风干为主,不熏制
江西南安板鸭 皮黄肉嫩,香鲜味浓 加入八角、桂皮等香料,风干后略熏制
四川板鸭 麻辣鲜香,烟熏味重 腌制时加花椒、辣椒,熏制用柏树枝,味浓

注意事项

腌制时若温度过高(>20℃),需放入冰箱冷藏,避免鸭肉变质发臭;

风干时若遇潮湿天气,可在鸭周围放生石灰吸湿,或用风扇低速吹干,防止霉菌滋生;

板鸭属于高盐食品,高血压、肾病患者需适量食用;

若制作过程中鸭皮破损,可在破损处抹少量面粉,避免腌制时盐料渗入过多导致局部过咸。

按照以上步骤制作,即可得到风味地道的板鸭,新手建议从 1.5kg 左右的鸭开始尝试,掌握腌制时间和风干程度后再调整细节~

德州扒鸡

Admin阅读(40)

“德州扒鸡”,以下是关于德州扒鸡的介绍:

历史渊源

德州扒鸡起源于山东禹城,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创于清朝康熙三十一年(公元 1692 年)。

康熙皇帝曾赞誉德州扒鸡为 “中华第一鸡”“神州一奇”,乾隆年间,禹城扒鸡被列为山东的贡品之一,专供帝后及皇室贵族享用。

制作特点

原料选择:通常使用泰和乌鸡或略阳乌鸡作为原料鸡,也会选用出生 45-60 天、光鸡重量在 0.5-0.8kg 左右的肉杂鸡,肉质紧实,耐加工,风味醇厚。

香料搭配:精选白芷、砂仁等八种药材,以及桂皮、香叶等八味香辛料,遵古法境界,相容相合,香气入骨。

独特造型:将整鸡摆成鸭浮水面造型,鸡翅由喉门插进伸出嘴外,鸡腿盘入腹腔之中,呈卧体含翅状。

烹饪工艺:采取先炸后炖的方式,将全身涂抹蜂蜜的整鸡素油烹炸上色,然后把鸡同配好的香辛料包一同浸入盛有老汤的锅中,先用大火将汤煮沸,再用小火焖煮 6-8 小时,促进料香与肉香的完全融合。

德州扒鸡

制作流程

宰杀清理:将鸡宰杀后,进行烫毛、褪毛、净膛、漂洗等操作,确保鸡身干净无杂质。

造型整理:把清理好的鸡整理成规定的造型,即卧体含翅状,使成品外形美观。

上色油炸:给整理好造型的鸡全身涂抹蜂蜜,放入素油中进行炸制,使其表面呈现金黄油亮的色泽。

煮制入味:将炸好的鸡放入盛有老汤的锅中,加入香辛料包,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焖煮 6-8 小时,让鸡肉充分吸收老汤和香料的味道,直至肉骨分离,五香脱骨。

风味特色

形色兼优:成品鸡造型独特,油亮饱满,色泽黄里透红,十分诱人。

五香脱骨:具有独特的五香味型,味道浓郁,提起鸡腿一抖,肉骨即行分离,骨肉轻松分离,口感软烂。

肉嫩味纯:鸡肉质地细嫩,味道纯正,没有腥味,即使凉了也不会有油腻感。

清淡高雅:口味相对清淡,适合各种人群食用,不会给人过于厚重的口感负担。

味透骨髓:香料的味道渗透到鸡肉的每一丝纤维中,甚至连骨头都带有香味。

鲜奇滋补:鸡肉本身营养丰富,再加上各种滋补的中药材,具有开胃、补肾、助消化的作用。

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德州扒鸡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其独有的制作技艺不但将扒鸡变成了一种著名小吃,同时成为了一种饮食文化,是研究中华老字号的珍贵历史依据。

饮食文化价值:作为鲁菜的主要代表之一,德州扒鸡在传统技艺上不断改良,对鲁菜的饮食文化传承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旅游价值:德州扒鸡带动了德州的经济发展,德州扒鸡文博馆的建立,也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扒鸡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品尝。

武夷山特产 更天然 更实惠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